储能物联网平台是整合储能系统硬件设备、数据采集、监控管理、运营优化的综合性数字化平台,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。其功能覆盖设备监控、数据管理、运营优化、安全防护等多个维度,具体如下:
一、设备连接与数据采集
作为物联网平台的基础能力,核心是实现对储能系统各类设备的全面接入和数据实时获取:
多设备兼容接入:支持电池簇、PCS(储能变流器)、BMS(电池管理系统)、EMS(能量管理系统)、温控设备、电表等核心设备的通信对接,兼容Modbus、IEC61850、MQTT、CAN总线等主流协议,解决不同厂商设备的“协议壁垒”。
全量数据采集: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(如电池电压、电流、SOC(荷电状态)、温度、PCS功率/效率、充放电状态等),并记录历史数据(如日/月充放电量、故障记录、能耗曲线等)。
边缘计算预处理:部分平台在边缘节点(如储能柜本地网关)进行数据清洗(过滤异常值)、聚合(计算平均温度、总功率),减少云端传输压力,提升实时性。
二、实时监控与可视化管理
通过直观的界面实现储能系统运行状态的全局掌控:
全景监控看板:以图形化方式展示储能电站/集群的地理位置分布、总容量、当前充放电功率、累计充放电量、设备在线率等关键指标,支持缩放、筛选等操作。
设备级细节监控:可下钻至单套储能系统、单个电池簇或PCS,查看实时运行数据(如电池单体电压、温差、PCS开关状态),并以曲线、仪表盘等形式展示趋势(如SOC变化曲线、功率波动图)。
场景化视图:针对不同应用场景(如户用储能、工商业储能、电网侧储能)提供定制化视图,例如工商业场景突出“峰谷套利收益”“负载匹配度”等指标,电网侧场景强调“调峰响应速度”“调频精度”等。
三、能量管理与优化调度
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,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与价值最大化:
充放电策略制定:结合电价政策(峰谷平电价)、用户负荷曲线、可再生能源(光伏/风电)出力预测等,自动生成优化的充放电计划(如低谷时段充电、高峰时段放电),降低用电成本或提升收益。
多能协同调度:对于“光伏+储能”“风电+储能”等混合系统,平台可协调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配合,例如在光伏出力过剩时充电、出力不足时放电,平抑波动并提高消纳率。
电网互动响应:支持参与电网辅助服务,如接收电网调度指令进行调峰(快速增减功率)、调频(维持电网频率稳定)、需求响应(在用电高峰时段削减负荷),并记录响应效果以获取补贴。
四、故障预警与运维管理
保障储能系统安全稳定运行,降低故障风险和运维成本:
实时告警与预警:通过设定阈值(如电池温差超限、电压异常、PCS过流),当设备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,立即触发告警(声光、短信、APP推送等);同时基于AI算法(如电池衰减预测模型),提前预警潜在故障(如电池容量快速下降、连接件老化)。
故障诊断与定位:结合历史故障库和实时数据,自动分析故障原因(如“电池过温可能由散热风扇故障导致”),并精确定位故障位置(如具体电池簇编号、PCS模块),辅助运维人员快速排查。
运维流程管理:支持工单创建、派发、跟踪闭环,记录运维人员操作(如更换电池、检修PCS),并关联备品备件管理(库存预警、采购提醒),形成运维全流程数字化记录。
远程控制功能:在授权情况下,可远程操作设备(如启停PCS、调整充放电功率上限、切换运行模式),减少现场运维次数,提高应急响应速度。
五、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
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,为运营策略优化提供依据:
性能分析报告:自动生成日/周/月运营报告,包含充放电效率、电池循环次数、系统可用率、收益统计(如峰谷套利金额、辅助服务收入)等,对比实际运行与计划的偏差。
资产健康评估:基于电池循环寿命模型、衰减曲线,评估储能系统的剩余寿命和健康状态(SOH),预测未来容量变化,为资产更换或扩容提供建议。
负荷与收益预测: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用户未来用电负荷、新能源出力、电价走势,优化长期充放电策略,提升储能系统的经济价值。
六、安全防护与合规管理
确保系统数据安全和运行合规性:
数据安全保障:采用加密传输(如SSL/TLS)、权限分级管理(如管理员、运维员、查看员不同操作权限)、数据备份与灾备,防止数据泄露或丢失。
电气安全监控:实时监测绝缘电阻、漏电流、消防设备状态(如烟雾传感器、灭火装置),当发生短路、火灾风险时,自动触发保护机制(如切断电源、启动灭火)。
合规性记录:满足行业监管要求,记录充放电数据、调度指令响应、故障处理等信息,支持数据追溯和监管报表导出。